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点击数:9432 时间:2017/8/31 |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工作加以推进落实,市建委牵头组织落实,稳步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明确规范,协调推进
市建委综合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 市建委牵头起草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于2016年7月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 《意见》明确了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责任分工。 此外,由市规划局牵头,开展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及技术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 目前我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经获市政府批复,《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及《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基础图集》已通过专家审议,正在修改完善; 由市绿化园林局牵头编制的《南京市海绵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导则(试行)》在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后,也于近日正式定稿并对外发布。
扎实开展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相关要求及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建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省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 选定栖霞区丁家庄片区4.3平方公里及建邺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片区5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我市试点片区。 试点片区一般正处于大力开发阶段,具有人口密度大,新老小区并存,局部低洼区域积淹水严重、生态亟需修复等特点。 2016年5月中旬,经专家评选,我市成功入选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随后,市建委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我市海绵试点片区各项工程建设工作。 江心洲: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升亲水景观 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四个方面,全力打造适合全岛特色的海绵系统。 2、在“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基础上,实现景观全面提升、营造亲水式都市景观生活方式。在规划时考虑了上下游关系,对此做了全岛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利用好岛上70%的绿化覆盖率和6.5%的水面率,从系统上达到‘海绵’效果。 3、在永定河试验段,河里活跃着小鱼小虾,水面上有蜻蜓在飞舞。据悉,生态科技岛上有9.2公里的河道被列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打造“海绵”效果的河段使用生态石笼和雷诺护垫,用钢丝网装入碎石做成模块放入河底,小碎石之间有孔隙让水流通,钢丝网的牢固性有利于水生物群落生长。 河道的岸上则有5—10米宽的生态护坡,使用耐旱、耐淹、景观效果好的绿植,对流入河中的水起到缓冲和净化的作用。
4、江岛科创中心是一幢二星级绿色建筑,屋顶绿化面积达1349平方米,有效增强了屋面雨水收集利用率。 室外采用景观栽植蓄水、雨水收集、中水处理、透水地面等海绵技术,室外绿地面积约为5073平方米,阶梯式下凹式绿地占比约20%,透水地面面积比为48%。 中心地下有专门的雨水回收装置,回收后的雨水经消毒、过滤,用于室外绿化和景观水池用水,每年可回收利用雨水约4500吨,可节水30%-50%。
据悉 生态科技岛海绵城市试点片区 建设先期已启动25个项目, 涵盖水系、道路、绿地、建筑、 防洪、市政设施等6大类, 已经取得明显进展。 其中,葡园水道、江岛新天地、 江心景观公园等18项已完工, 目前正在建设永定水道二期、 环岛东路等三条路段及夹江侧滨江风光带、 大江侧江堤、3排涝泵站等7个项目, 计划2017年底前全部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