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2年北京科技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落下帷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一项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技术成果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该院专家崔宁向记者介绍了她在本届科技周上“一个最大的收获”——“真没想到市民对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反应改变了我内心积存已久的一个观念。”
从2007年开始,崔宁带领她的科研小组对北京市一项科技计划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进行了长达4年的艰苦攻关。在科研期间,她和同事们一直有一个心结,“要是市民知道自己的房子是用建筑垃圾建的,脚下的路面是用建筑垃圾铺的,他们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不自在?”如今,这一心结终于解开了,“市民了解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过程,对建筑垃圾重新利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她表示。

利用建筑垃圾做成的砖
据崔宁介绍,建筑垃圾资源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了,有关的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社会也非常认可。她所在的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曾组团到韩国和日本考察,发现这两个国家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的应用非常普遍,仅韩国就有100多家大型建筑垃圾再加工厂。我国的建筑垃圾应用技术并不比国外差,问题在于我国对这方面的认识不够充分。她强调,他们攻关的这一课题目前已经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两次专家鉴定均给予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评定,3次国内外技术查新也都获得了认可。
谈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推广应用,崔宁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认为从总体上说,他们对于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已经形成社会共识,有比较完善的配套政策和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也开始了对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立项研究和小范围应用。据崔宁介绍,依托该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已在北京乃至全国得到了推广,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相关技术在地震建筑垃圾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建筑垃圾再生砖生产与应用技术已被列为北京市建设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项目,项目承担单位被认定为北京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另外,该项目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政策的建议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作出了专门批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还对国务院各部委在建筑垃圾资源化方面作了明确分工,推动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进程。
此外,北京市还于去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全市以拆除性建筑垃圾为重点,加快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到2012年,建成4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到2015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年处置能力达到800万吨,资源化率达到80%。
据崔宁透露,北京市政路桥控股集团今年底将在北京市大兴区启动一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年处理能力达100万吨。她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开始重视”,但也“希望政府继续多出台些政策,毕竟这是一个刚刚起步,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关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新兴产业,这类环保企业在未来正规运行后,必然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到那时,政府的压力会慢慢减小。”
建筑垃圾从群众中来,经资源化处理后再回到群众中去,这将是一条完美的产业链。北京科技周落幕后,崔宁心中开启了一扇新的希望之门,“有了政府的扶持,再加上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这项事业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