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
编者按: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一个月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近日又听闻首都经济圈规划正在制定中,被称作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京津冀地区因此广受关注。在2014年春天,一直渊源颇深的京津冀三省份终于决定携手,“圈”内一体化,共赢区域发展的春天。
一体化要点
★北京已拿出首都经济圈规划初步方案,正在反复论证,需要相关省市和部委充分沟通,最终拿出一个综合性的方案,分年度实施。
★天津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更看重滨海新区,在一体化过程中,滨海新区的定位就是要成为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
★到2020年,京、津、石三个中心城市彼此之间将均有3条高速路线连接。按规划,环京津县(市、区)与京津之间至少有一条一级公路连接。与京津高速公路对接口分别达到14个、15个。
★北京的大外环高速公路项目,也被称之为“七环”,全长约940公里,其中北京市境内包括密云至涿州高速北京段、承德至平谷高速北京段,约90公里,河北省境内约850公里,项目预计明年全线建成。
京津冀一体化的风潮从没有像最近刮得这么强劲过。
国家领导人的频频关切、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被点名,就连“河北保定要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一条小道消息也能带来古城房价的数日飞涨。3月26日,河北抢先一步,发布《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更是把京津冀一体化的话题推向高潮。
纠结的“一家人”
在中国,没有哪些省份像北京、天津、河北这样,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可又纠结、竞争、“各自为政”。
河北省肇始于直隶省,在晚清和民国期间,省会在保定、天津、北平(今北京)之间来回变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会辗转最终落户石家庄,北京、天津也成为直辖市脱离出去。分开后,三省份虽系出一脉,然而长久以来却因行政辖区的束缚及地方利益的苑囿,渐行渐远。在发展过程中,北京、天津策马疾驰,河北却被落下得越来越远。
在这期间,三地也曾“反目”,引起过京冀拒马河之争、京津“双城暗战”等,但是即便如此河北人仍然占据了北京和天津外来人口的约1/5。并且在深厚的历史渊源下,河北工业大学至今仍在天津市办学,天津铁厂依然坐落在河北邯郸。是亲是疏?是远是近?京津冀的纠结关系一直颇具看点。
十年重聚路
北京、天津、河北虽在地理位置上相依,但是相比较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北京、天津的辐射作用欠佳,河北环首都仍存在贫困带。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天津的人口规模与资源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严重,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疏解;而河北也需要解决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吸纳更多人才和高科技;再加上大气污染等问题难以依靠一省一市单打独斗来解决,区域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相比其他省份,京津冀无疑是彼此最合适的对象。
去年,北京分别与天津、山西、河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高层次对接协商,推动区域交通、农业、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协同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去年,在天津口岸进出口货值中,北京、河北占34.2%。而在天津吸引内资到位额中北京占31.1%;河北省企业在天津投资项目达1484个,到位资金341亿元。目前最大的亮点,是河北张家口市和北京正在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
前几日,从国家发改委又传出消息,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将尽快对外公布。河北省商务厅官员向媒体透露,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正在三地高层协调机制下推动,目前河北省内相关城市正在实行各部门对接,推进谈判。
进行到这里,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景似乎分外明朗。但这个结果的取得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是自2010年8月上报国务院审批后就没有下文;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在2012年的区域规划审批计划当中,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更是位居首位,但进展一直较慢。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进入2014年,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提出7点要求。在地方两会上,北京、天津、河北政府工作报告均对区域协作有所涉猎。3月5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从2004年到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在平衡和兼顾京津冀三方利益、体现三方共识间走过了十年,最终把“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等概念都吸收到了规划、报告之中。
同心协力一体化
当前,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地区又是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特别是随着首都经济圈战略规划的制定和付诸实施,各类生产要素会加速聚集,必将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在发展上带来聚变反应。为了应对未来区域发展,三省份已经有所谋划。
北京:“减肥”疏压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曾开玩笑地说,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太胖了,周边的其他城市太瘦了,要做出一个具有整个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群。
因“肥胖”引起的“城市病”已经困扰北京多时。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日前表示,今年北京将对执行1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解决北京的“城市病”要放在京津冀区域内治理,要把非首都核心职能的产业发展尽可能压缩、疏解到周边。将周边城市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城市功能相互衔接、匹配、分担。
在今年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有新认识。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
据了解,目前北京、河北、天津正在联合做规划,把一部分首都溢出的,不符合“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职能的产业疏解到周边。而这些“弃子”恰恰是周边河北等地渴盼的“香饽饽”,这些地区也将从产业转移中获得发展良机。
天津:错位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打造京津“双城记”中,天津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举措?
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在今年全国两会时表示,天津的举措就是着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在城市定位上错位发展、相得益彰。要突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个中央对天津的城市定位,与北京的城市定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承接高端制造业制造环节乃至整个产业链转移和研发成果转化,强化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好地与京冀分工合作。二是在发展环境上优化服务、便利高效。天津要在形成最开放的市场、最便利的通关、最优质的服务上下工夫,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复设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三是在城市群建设上完善功能、生态宜居。城市群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天津要借助首都优势,在协同上下工夫,在错位上做文章,推进基础设施相连相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以城市群品质的提升,使核心城市功能突出,周边城市功能互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繁荣。
天津市副市长宗国英表示,叠加优势、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合作共赢的关键,天津要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为契机,进行市场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目前需要做的,一是制定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规划方案,而不是站在单一的地理位置规划;二是重新界定京津冀的功能。
河北:演好两种角色
相较于北京和天津,河北对于京津冀一体化表现得更为热切,关于规划的顶层设计已经先一步出台。3月26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27日,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河北在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中承接的功能和产业定位。
按照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但是这份规划,目前只能算是河北省的“一厢情愿”,还未得到北京和天津的认可。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两会期间曾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河北将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战略。河北要演好两种角色:一种是服务的角色。河北要为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服务,特别是要强化生态保障功能,这是河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二是受益的角色。北京辐射外溢,向河北疏解功能、转移产业,这将给河北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这是对河北的巨大支持。首先是要做好规划,并依照规划蓝图竭力配合北京、天津做好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坚决按规划办事。不以一利之小私,损三利之大功,要大气、不要小气。
链接:
东京、首尔都市圈发展脉络
在城市空间扩张、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背景下,都市经济圈应运而生。综观东京都市圈、首尔都市圈等国际知名都市圈发展脉络发现,它们大体经历了从城市“极化”扩散到多城市协同发展的过程。
东京:政府主导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这使得日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特别注重精打细算。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政府十分重视都市圈的规划建设,陆续制定了《首都圈整备规划》《京畿圈整备规划》等规划。数十年以后,日本形成了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其中东京都市圈最引人注目。
在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下,东京都市圈逐渐发展壮大,各种生产要素向东京集聚,造就了东京地区的繁华景象。但随后也引发了恼人的“城市病”,如交通堵塞、房价飙升、环境恶化等。
东京一度被美国咨询公司Mercer评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为缓解城市压力,日本在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首都圈建设规划,此后不断更新扩容,制定了许多基本规划,最终在东京周边建成多个副都或卫星城。以东京—横滨为例,二者在产业规划上有所差异,横滨像是东京的“大后方”,拥有日本最大的海港,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是日本重要的工业中心;而东京寸土寸金,主要发展高科技行业,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东京首都圈的发展是政府主导推动区域规划建设的典范,侧重于从国家层面上加强都市圈的规划建设,且每十年修订一次首都经济圈规划。
首尔:功能外溢
首尔都市圈主要包括首尔、仁川和京畿道等行政区域,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占韩国国土面积11%以上,人口高度密集,GDP占比接近50%。其中,首尔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房价飞涨、交通拥堵、污染较重等问题随之而来,掣肘首尔发展。为此,韩国政府多次进行综合规划,推动首尔都市圈建设。
首尔都市圈规划的重点是将首都圈内的城市功能进行分流,并制定了《首都圈整备计划》《工业分散法》等规划,引导部分首尔城市职能外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从首都迁移出去的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用税收杠杆刺激工业布局的调整。工业外迁以后,首尔的城市定位于集中发展更为专业化、创新性的金融、艺术、文化、科研等高端服务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政府有意发展首尔周边的卫星城。以首尔和仁川为例,二者的合作多于竞争,颇为典型的是2001年启用的仁川国际机场,取代首尔的金浦机场成为韩国第一大机场,堪称韩国航空交通枢纽。而首尔曾经最大的金浦机场则转为国内航班机场使用。鉴于机场建设耗费的土地太多,放在首尔并不划算,韩国政府灵活调配各方资源,发挥紧邻首尔的仁川的土地优势。